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研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,在该领域内绝大部分时候科技工作者需借助实验(表征测量)来探索微观世界。正如中科院俞汝勤院士所言“分析化学是科学技术的眼睛”,在此,分析化学即指化学表征或实验。
普通化学原理实验亦称无机化学实验,由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,因而兼顾培养安全及环保意识、提升兴趣和专业技能、夯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作用,且已成为各大“双一流”高校化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。永利官网化学原理实验在学校和学院有关政策的支持下,已实施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和新实验项目开发,并在报告成册、试题建库、废液处理、虚拟仿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,大部分在应用中也收获良好的效果反馈。
本文旨在介绍作者在先辈同行的工作基础上,以“行知合一”为理念,尝试的一小部分实验课程改革举措,主要包括:行为习惯培养(行为层面)、逻辑思维引导(知识层面)和双向评价体系。文中如有疏漏或偏见之处,仅为笔者的臆断和尝试,以此契合本学科的宗旨——Chem is try!(化学即尝试!)
图1 化学原理实验的改革理念及主要举措
一、行为习惯的培养
普化原理实验是大一新生的首门实验课,也是他们养成实验室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。相较理论课而言,本课程单次时间更持久(4小时),人员活动更杂乱(约30人同时动手),因而实现精细化课堂管理较为困难。本人主要尝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把控,实现新生实验室行为习惯的培养。
一方面,教师需严格进行自身行为约束。正如论语所言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首先,教师作为实验课堂的引导者,需自始至终做到“言必行、行必果”。因此,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内容,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实验室行为。例如,在实验室内禁止饮水,进实验室要着装长裤且实验服要系扣子,出实验室要脱掉实验服防止二次污染。教师应首当其冲的起到带头作用,不能仅要求学生遵守规定而不自省。其次,教师是实验课的节拍器,不仅要对课程中各个实验间的关联深谙于心,还要对每一堂课的节奏驾轻就熟。我将学期中所有的实验进行了总结归纳。因实验类型不同,每次侧重的阶段亦有不同。例如,元素性质验证实验,我们偏重课前阶段,会对学生的预习报告格式、预测现象、平衡常数查阅等项做重点检查;物化常数测定实验,偏重课后总结阶段,注重误差来源的定量分析;合成和提纯实验,则重视课中实验阶段,强调实验的流畅性和连贯性。若课堂中需要维持实验课堂秩序或做补充说明时,务必要先叫停实验室内的所有活动,再统一嘱咐,否则效果甚微。最后,教师作为实验课程的评判人,应该做到量化且细化要求和标准。以滴定终点的判断最为典型,学生的常见困惑问题:酚酞的浅粉(多浅算浅?),甲基橙的橙(黄橙?红橙?)……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,后文还会对此举例细谈。
图2 左:实验课的教案(含操作步骤量化标准、重点与难点、时间节点、本次考核要点等);右:化学原理部分章节知识脉络及与化学原理实验之间的关联。
另一方面,通过对学生实验室行为进行约束,使其成为“不拖沓、不推诿、有担当”的合格化学工作者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课堂行为约束、实验报告规范、团队意识培养。比如,规定“每人每堂课必须携带计算器,且当堂独立完成数据处理,提交电子版报告”,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拖延症,而且还从根源上杜绝了相互抄袭报告的可能性;规定“公共物品需在公共区域使用,且用毕需即刻复原”,不仅保证天平、公共试剂、去离子水等自始至终整洁有序,而且还可树立学生的公德意识。又如,将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要求紧密结合,并细化到项(日期、地点、图与表等、修改规则、分工贡献等),课程中期汇总同学报告存在的问题并各个击破。再如,学期初始和结束时进行安全测试,学期中期进行消防逃生演习和灭火器使用,以此增强学生安全意识;将部分实验设置为团队合作形式,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,并明确个人分工及贡献标注,培养尊重事实、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精神。
图3 左(上至下):学生行为约束细则,实验报告的规范示例,学期中汇总的实验报告问题及解决方案;右:学生的实验记录,包含数据的修改、数据分享贡献、重要热力学常数的数值及来源、性质实验定量讨论。
图4 部分学生实验室行为表现与消防演习
二、逻辑思维的引导
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的结合。养成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的同时,还需从更深层次的知识(逻辑)层面去分析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。本课程,通过“弱化非定量标准,强调做到四个定量”,培养学生逻辑思维,构建完整知识框架。
非定量标准是指实验中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参量。例如,移液和滴定不再关注学生手指,使用天平不再关注敲击抖腕,而将重点放于结果之上——即能否高效完成液体或固体的完全转移。“四个定量”则是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高层次要求。
元素实验定量预测;学生做预习报告时,需要通过定量计算先预测实验结果,再进行实验现象验证。例如,往同浓度的Cl−与CrO42-中加入Ag+,两种沉淀颜色不同(AgCl白、Ag2CrO4砖红),实验前查溶度积(Ksp(AgCl)=1.8×10-10,Ksp(Ag2CrO4)=1.1×10-12)并计算溶解度(S(MaXb)a+b=Ksp/aabb),在比较数值大小后(SAgCl< SAg2CrO4)预测现象——沉淀顺序为白先红后,这与实际观测相符。在NaCl和NH4Ac溶液pH值测定实验中,预测二者pH值均为7,然而,实际观测的现象却是NH4Ac(aq)数值为7,NaCl(aq)略小于7(室温pH计测定约6.63)。看似理论与观测不符,其实内有玄机。由于配制溶液的溶剂为离子交换树脂得到的去离子水,其中含有少许有机酸,因此NaCl的数值属于正常现象,而双水解的NH4Ac可以起到缓冲溶液的作用,因而,pH值≈7。这既体现了真实记录与现象预测的必要性,又印证了一句名言:“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。”
图5 左:绚丽多彩的元素验证实验;右:对于性质实验现象的预测与解释
滴定实验定量参照;对于以“滴”论误差的此类实验,由于终点颜色判断标准并不明确,往往造成实验结果准确性较差。以滴定NaHCO3和Na2CO3混合碱为例,需要用酚酞和甲基橙分别作为两步终点的指示剂。学生经常会疑惑“酚酞的颜色到底应该滴到何种程度的浅粉色?甲基橙由黄转橙的界限在哪?”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熟悉原理:在清楚两步计量终点的组成分别为NaHCO3和NaCl之后(两性物质HCO3−的pH≈1/2(pKa1+pKa2)且不易受浓度影响,而NaCl的酸度即为去离子水的酸度),可利用当次实验的基准物质无水Na2CO3和标定后的HCl制造NaHCO3溶液,并以此为标准确定酚酞在NaHCO3溶液中的颜色。第二步甲基橙橙色的确定方法与之类似。因此,对于难以量化标准的实验,我们鼓励学生“如果没有标准,那就想办法先去创造标准。”
图6 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创造滴定终点的颜色——自制“标准比色卡”
合成实验定量制备;这类实验过程环环相扣,学生总怕“一步走错”,引起“满盘皆输”。但该类实验又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,所以格外受学生追捧。其中,三个单晶的制备实验——“黄金雨”碘化铅、“蓝宝石”五水合硫酸铜、“绿宝石”七水合硫酸亚铁铵——尤为引人关注。永利官网21级03、04班有不少同学还曾多次主动申请利用课外时间重复实验。该类实验的核心是利用化合物溶解度曲线,通过精细调控溶质浓度、溶液体积、冷却和溶剂挥发速度等因素,实现纳米晶、粉末多晶或针、块状单晶体的培养。课堂中,除去让同学去搜集不同晶体在军民领域的用途外,我们还组织学生汇集产品做“晶体选美”大赛。并对于各尺寸、形状、品相的晶体逐一分析,定量讨论晶体生长的更优方案。毕竟“培养晶体不是撞大运,更不是玄学,能够重复和重现的才能被称为科学实验”。
图7 无机合成实验的魅力——上:“黄金雨”PbI2的制备及视频拍摄过程;
中和下:利用溶解度曲线优化摩尔盐和硫酸铜的单晶生长条件
测量实验定量分析;测量物化常数的实验是几类实验中数据最多、难度最大的,但同时也是逻辑性最强的。以理想气体常数R的测定为例,文献记载数值为8.314510(70) J mol-1 K-1(兰氏化学手册15th版)。实验室采用镁条与硫酸反应,利用滴定管收集氢气并测定体积,得R的表达式为:
其中,四个变量(p、T、V、m)分别对应四种仪器(气压计、温度计、滴定管、天平),由各仪器的精度估算每一项的偏差(p ~ 1%,T ~ 0.3%,m ~ 0.5%),体积项则每差1 mL引起约5%的偏离(以ΔV为20 mL来估算),四项合计6.8%(在此忽略误差的高阶项),得出R = 8.31±0.57 J mol-1 K-1。如果实际测量超出此范围,就需要仔细去反思实验的细节,从而寻找造成更大偏差的原因。因此,我们在总结这类实验时,会非常详细地讨论两个问题:其一,定量的误差分析;其二,验证或消除误差的方案。天文学中,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水星每百年进动多出的43秒,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可完美解释误差,因此声名鹊噪。同样,以测量微观变化为主的科学——“化学,也不应放过任何细枝末节”。
三、双向评价体系的建立
在行为层面的约束和知识层面的引导之后,还需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,以便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进。
图8 左:实验的量化评判标准;右:学生的课程评价意见汇集
本课程采用师生双向的评价方式,首先,精细量化了学期中所有实验的评分标准,保证成绩评定依据内容高于形式(绝不只看报告的美丑或操作程度,更注重有深度的数据分析);其次,由于学校的实验、实践类课程没有学生评教,因此我增加了实验课学生课程意见的问卷,让学生对难忘的、渴望的、畏惧的、不满的实验室点点滴滴进行回忆,并对课程设置、指导教师进行评价,以及对下一级同学提出些许要求和建议。在提交学生成绩后,收集问卷中的建议和意见(防止自己的主观情绪影响学生成绩),融入下一年度的教学当中(每年学生提出的合理举措,都会实施,否则后面的学生就没有提意见的积极性了)。
结语
我曾不止一次的因为“红线”问题将学生撵出实验室,也曾多次半开玩笑的告诉学生们“你们不会真的认为,我是在教你们如何做实验吧?”然而,每年我还是会和教务特意要求,自己名下《无机化学》理论课和《无机实验》的班级必须一致。即便每年实验的内容大同小异,然而每届新生不同的背景和风格,也会让我感到自己仍然是一名教学上的新人菜鸟。在向年轻人了解时代更迭信息的同时,也在不断尝试与他们沟通的新方法。
无论是做实验,还是教实验,何尝不都是在尝试呢?牛顿曾说:“我不知道世界会怎样看待我,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是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,不时地寻找光滑的卵石或漂亮的贝壳,以此为乐。然而在我面前,则是一片尚待开发的真理的大海。”同样,我的工作也仅是在化药学院前辈“巨人肩膀”上做出的妄断尝试。虽然不知结果到底如何,不过我想,做事情不能刻意去追求成功,而应去追求卓越,当把任何小事做到极致的时候,也许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从身后赶来。